服务热线18562255186

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技术大会 交通与绿色燃料协同发展主题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

时间:2025-11-13 16:54:21 作者: 天博下载链接

  

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技术大会 交通与绿色燃料协同发展主题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24日,作为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技术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论坛六“交通与绿色燃料协同发展”在长沙世纪金源大饭店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长沙理工大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绿光气候(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科液态阳光(苏州)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论坛以“交能融合创新,赋能强国建设”为主题,聚焦交通运输与绿色燃料产业的深层次地融合,旨在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端对话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跨领域协作,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落地。来自氢能、甲醇燃料、港口物流、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绿色交通未来。

  她指出,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动,绿色燃料已成为交通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突破口,特别是在公路、航运、铁路等多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中科化物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中科液态阳光(苏州)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涤非博士作题为《液态阳光产业创新实践及生态构建》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国家“双碳”战略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绿氢)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液态阳光”技术通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解水制绿氢,再与捕集的二氧化碳等碳资源催化转化合成绿色甲醇,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该技术兼具长周期储能与绿色低碳双重属性,储氢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储运成本低,被视为氢能交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路径。

  在应用端,绿色氢能液态阳光技术已在兰州千吨级中试、鞍钢万吨级氢冶金等项目成功示范运行,中煤鄂尔多斯十万吨级绿氢项目明年建成投产;在张家口冬奥示范区成功运行液态阳光制氢加氢站,制加氢成本低于30元/公斤,具备经济性,与中石油、中集等企业合作推广,助力加油站向加氢站转型。在青海、云南、新疆等地布局了基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液态阳光项目,旨在为高原、边疆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碳资源丰富地区提供绿色燃料产业体系解决方案。

  韩涤非指出,绿色氢基能源将在商用车、航运、航空等领域率先替代化石燃料,预计未来年需求达千万吨级。中科化物液态阳光氢能科技将持续提供“电-氢-碳-醇”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国自主技术在全球能源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李灿院士寄语行业同仁:“开拓能源,堪当大任,造福人类。”

  谢曙表示,公司自2015年创立以来,始终专注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是国内最早布局该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之一。其技术源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SPE(固态聚合物电解)技术,具备高纯度、高效率、快速响应等优势。经过十余年发展,淳华氢能已实现从催化剂、膜电极到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完全国产化(质子膜除外),并成功开发出出氢压力达3 -7MPa的高压电解槽。公司产品性能部分指标已超越国际一流能源研究机构2026年预测目标,并在2024年全球能源领域权威评选中跻身前四。目前,公司电解槽产品已销往多个国家,各型谱电解槽累计出货超50万台,客户覆盖电力、化工、半导体、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2025年9月,公司完成国内首个大型P E M电解槽大批量出口订单,标志着中国高端制氢装备走向世界。

  谢曙强调,绿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随着碳交易机制完善,绿氢的碳减排价值将逐步显现,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坚持“聚焦核心、一体多翼”战略,专注做好PEM电解槽“芯片”,同时拓展氢储能、氢化工、低空经济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淳华氢能正在湖南株洲建设占地100亩、年产1GW的PEM电解槽智能制造基地,并于2026年实现大规模投产,将为我国绿氢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一氢能有限公司所长王志民介绍了企业在氢能核心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三一氢能已自主建成国内最大的绿电制氢加氢一体站,配备2000Nm³/h电解槽,日供氢能力达2吨,可服务约1100辆氢能重卡。该站核心设备均为自主生产,三一氢能作为设备方、建设方与运营方三位一体,探索出利用绿电与谷电及制氢加氢一体化场站设计的完全不依赖政策补贴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在日均加氢1.4吨时,氢气成本可控制在约28元/公斤,接近柴油车使用成本。

  王志民指出,三一氢能2024年已中标国内882MW电解槽项目中的229MW,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公司已建成行业首个大型整机测试平台,所有电解槽出厂前均完成全工况测试,实现“完美交付”,引领行业质量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三一推出第二代多合一制氢系统,采用平台化设计,电耗降至4.0-4.3kWh/Nm³(一级能耗),并攻克密封、防腐、电极一致性等关键技术瓶颈,双极板镀镍层厚度达50微米行业领先。依托三一集团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的全产业布局,三一氢能正加速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落地,已在吉林大安、内蒙古鄂尔多斯、江苏盐城等地交付多个大型绿氢项目,助力交通、化工、冶金等领域深度脱碳,为氢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三一方案”。

  合肥纳氢新能源有限公司CEO尚磊分享了企业以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与国产化替代为核心,探索军民融合与商业化落地的创业历程。

  纳氢新能源种子轮投资源于中国科大校友团队,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总部在合肥,北京设有市场中心。目前,纳氢 5000瓦级甲醇重整燃料电池已实现量产,系统能效高达46%,规模化使用工业一级甲醇发电成本低至0.8元/度。通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化量产,公司正推动全生命周期发电成本向2.5元/度以下迈进,未来目标低至 1.2元/度电。企业具有自主催化剂、膜电极技术,成本有望比进口产品降低50%以上。

  军民融合是公司商业化的核心战略。 公司率先推出的 125W、200W便携式军用电源,已在西藏完成高寒高海拔测试,重量与性能优于欧美同种类型的产品,已获军方试用认可。针对军用标准尚未明确甲醇燃料的问题,公司正同步研发“二锅头发电”的乙醇重整燃料电池,满足军队极端环境能源需求。在民用领域,产品已应用于通信基站、海洋浮标、绿色船舶和低空经济等场景。其热电联供系统正与头部企业合作开拓欧美市场,全生命周期成本已低于当地电网电价。纳氢目标在2027年初步建成绿色甲醇氢能生态圈,通过设备销售、运维服务、能源租赁等模式,推动甲醇燃料电池在可持续交通、文旅、应急、边防、海岛等多领域规模化应用,为中国氢能发展提供“绿色甲醇路径”的创新方案。

  内蒙古安华德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晓静分享了《甲醇重卡在公路货运领域的应用实践与未来展望》。他指出,甲醇重卡凭借经济性好、技术成熟、加注便捷等优势,已成为公路运输实现“双碳”目标的务实选择。公司与南京金龙合作的甲醇牵引车已获工信部公告,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投入运营,首批30台车承担粉煤灰和煤炭运输任务,月底将再增30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3升甲醇发动机在满载50吨工况下,百公里综合油耗约85升,吨公里运行成本低至0.16元,经济性显著优于柴油车。尤其在冬季供暖季,纯电重卡续航衰减严重,甲醇车恰好填补了100公里以上中长途干线运输的市场空白。

  目前,内蒙古已规划至少82座具备甲醇加注功能的“综合能源补给站”,呼和浩特等地出台政策要求新能源车占比超70%,为甲醇重卡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刘晓静认为,甲醇重卡的发展已迎来“黎明前的第一缕阳光”,将在内蒙古、新疆等资源富集区和固定线路率先实现快速渗透。但也有挑战,在于绿醇规模化生产不足、专用件成本高及公众认知度低。他强调,绿色甲醇是甲醇重卡的终极解决方案。随着“液态阳光”等绿醇技术突破、碳交易机制完善,甲醇重卡的经济性与环保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未来在公路货运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

  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信息部信息首席技术官杨立光分享了《河北省港企联动大宗货物零碳运输线路创建》。近日,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唐港股份)主导的“港企联动大宗货物运输线路”项目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暨全国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该项目以京唐港首钢码头为起点,连接河北省北部腹地多家钢铁企业,构建三条总年运量达388.8万吨、年减排2.29万吨的大宗货物零碳运输通道。项目计划投入294辆电动重卡和535辆氢能源重卡,并配套建设5座加氢站、443个充电桩。其中,唐山至承德线路的加氢站将采用“绿电制氢+加氢”一体化模式,实现100%绿氢供应。为保障项目运行,唐港股份已建成2.1兆瓦光伏项目,并正建设13.4兆瓦风电项目,结合绿电采购,确保港区充电100%使用绿电。同时,将升级“唐港通”货运平台和钢厂智能管控平台,应用AI大模型实现智能调度,目标降低空驶率20%,提升运输效率35%。

  项目还创新性地构建氢能重卡碳资产开发体系,探索将氢能运输的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此外,通过铁路、管廊、公路多式联运,力争2025年底绿色运输比例接近100%。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已落实90%,由唐港股份牵头联合8家单位共同实施。项目建成后,将为港口与钢铁行业提供低碳转型的“唐山港范式”,助力交通与能源深层次地融合发展。

  宁波大学讲师王睿作题为《氢基绿色铁路载具关键技术分析与未来展望》的演讲。他指出,铁路作为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电气化率已达76.2%,但电力来源仍以火电为主,亟需向绿色能源转型。

  王睿提出,氢能驱动、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是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三大方向。氢燃料电池列车具备零排放、长续航、加注快等优势,非常适合于非电气化铁路线路。他呼吁加快氢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多部门协同攻关,在保障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应用。

  本次论坛全面展示了交通与绿色燃料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趋势,涵盖公路、港口、铁路等多种交通场景,覆盖氢能、绿色甲醇、钠电等多种绿色能源技术路径。参加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交能融合是实现交通强国与“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需加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共同构建绿色、智能、可持续的现代交通能源体系。

  论坛结束后,部分嘉宾还将前往三一氢能等公司进行技术参访,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



上一篇:C114通讯网

下一篇:GLS-B300激光测距传感器 精度可达1mm测距可至300m 0

天博下载链接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店铺二维码 天博下载链接磁致伸缩液位传感器店铺二维码
天博下载链接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logo图片
Copyright © 2019 NADO |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6037561号
网站地图